图片

沙巴体育_沙巴电竞平台-app下载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心理学类 > >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来源::未知 | 作者:沙巴体育_沙巴电竞平台-app下载官网 | 本文已影响
  【摘要】制度的存在与其背后蕴涵的伦理存在相适应。市场经济蕴涵着诸如交换或契约信用制度伦理、竞争制度伦理和分配制度伦理等丰富的伦理要索。同时,市场经济制度以其对效率与公平价值的追求,以及坚持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的伦理取向而显示出与其它制度伦理小同的伦理特质【关键词】制度:市场经济:伦理。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2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发展与问题始终相伴存在: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开始,逐渐完成了从民间推动前进向政府主导的转化,其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也都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可以堪比起步较早、理论和方法都较为成熟的欧美等国;另一方面,许多潜隐在认知、研究和操作三大领域中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经常导致许多预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实现。因此,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能够沿着健康与高效的轨道发展,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审慎的态度,对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分析。
  1 认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 1 部分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应该既是各类教育法规的制定者,又是贯彻执行法规的监督者,然而,由于立法机构至今仍没有出台任何敦促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出现“高校不急,主管部门急”的反常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主体的高校,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和实施者,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实施素质教育的粉饰品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美妙装饰物”[1],甚至一些追求短期内出政绩的高校领导主观上不愿意把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向看不出“名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2]。
  1. 2 部分高校及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概念 有研究表明,高校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对象、终极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统一性的同时,两者在各自所遵循的理论、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3]。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具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辩证关系。许多学者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认为两者同属于德育的范畴,具有平等的地位[4],但是习惯于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仍坚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甚至主张把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地、完全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使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咨询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体制中来[5]。如下的事实依据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得到肯定: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及省(市)级行政机构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行政部门,而是由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及省(市)教育厅的思想政治教育处负责;其次,在高校校级领导的分工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分管;再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也是由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拟定。鉴于上述事实,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能够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范围,没有能够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产生与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1. 3 高校内的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所涉领域的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单单表示一种教育方法或一种教育技术,更多的时候已经代表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与其他部门和人员并无密切关联。事实上,高校除了与外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校园内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生活在高校内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必然受到校园的空间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影响,而营造校园心理和谐氛围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员,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确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心态正常[6]。
  2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2. 1 研究文章唯数据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学科,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使其摆脱了伪科学的嫌疑。但是,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不管获得的测量数据有多么高的信、效度,始终应该为科学和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为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服务。如果某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参考价值,那么为获取这些数据所付出的各种人力和财力都可视为浪费。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卫生类核心期刊,过分追求心理测量的数据,对一些观点创新但尚没有统计数据支持的临床研究不屑一顾而不予录用,导致唯数据论的思想在心理学界特别是应用心理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也导致该领域的一些学者甚至权威为了自己的学术位置,不得不制造或修改实验数据或者把小样本获得的数据肆意扩大为大样本数据。
  2. 2 研究内容单一化 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如外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构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培训与督导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调节手段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等,都亟需研究。而目前的许多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大学生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 3 研究样本范围狭窄 首先,部分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对象的取样仅是某地区的某几个高校(跨校)、或某校的几个院系(跨系)、或某院系的几个专业(跨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但其标题与样本相比却显得很大、很宽,出现“帽子大,脑袋小”的现象。其次,由于少数异常心理学生所制造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足以使整个学校的运转处于瘫痪状态,所以许多研究总是集中于某些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某些方面,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研究[7]。但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同时兼顾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和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心理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功能;而对于少数处于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则要研究如何矫治他们的心理障碍。再次,高校内的教职员工很少作为样本成为被研究的对象,而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 4 研究重点偏离现实 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交友、恋爱、性以及接触网络等活动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信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目前的许多研究一味追求学术性含量,没有抓住当前高校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不能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其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缺乏推广应用价值。
  3 操作领域存在的问题。
  3.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专职心理咨询师不能专心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人员组成应该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2种,管理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各类活动的组织协调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与软件的支撑,而技术人员则应竭尽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许多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既要进行面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工作,又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心理咨询室的各种管理工作,出现“校长兼教工,上课带打钟”的现象。第二,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鉴于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和心身问题,咨询室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背景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配备具有医学知识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以便及时识别和转介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但由于未能吸纳复合型特别是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有些心理咨询师竟然把求助者已经表现出来的精神疾病症状作为讨论的话题,严重地延误了这类求助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8]。第三,专职心理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例较低。美国有关行会的专业标准是每1 000~1 200名学生配1名专业人员[9],香港为1∶2 000[10],而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一般在1∶3 000~1∶5000,如湖南省优秀等级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中规定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为1∶3 000。杂志《柳叶刀》一项对中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成年人群30 d患病率高达17. 5%。大学生属于成年人,按此推算,每3 000名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数会高达525名。
  假设1名专职人员在30 d内只对他们每人干预或辅导1次(每次为1 h),则需要525 h。即使该专职人员每天工作按8 h计算, 30 d也只能完成160 h,与525 h的要求相距甚远。事实上,许多求助者需要每周辅导1~2次,而不是每月1次,长时间、高负荷的心理辅导工作使许多专职人员的身心得不到充分休息和及时修复,极易形成职业倦怠。
  3. 2 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从2个维度来构建,即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教育,如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时,可同时进行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并立即建立心理档案,对测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咨询与帮助[2];对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应放在人际关系、网络依赖及性心理方面;对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可转向打工、爱情、友谊等方面;而对大四学生则重点谈考研、创业与就业指导。在内容维度上,围绕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环境系统和人际环境系统,应选择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和心理健康实践课[6],如《心理诊断学》、《变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际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减压放松技巧训练、心理危机干预等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重在实践而非理论,无需大学生掌握太多心理学学科的专业术语,但却要求他们能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保持良好心态以及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而事实上,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
  3. 3 心理健康评估的工具选用不当和测评结果使用不当 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选用不当的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使用引进国外的量表较多[11],而本土化的测评软件却使用较少,如2005年编制出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就很少被使用,且由于这些引进量表的常模没有随着时间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的修订或更新,导致以陈旧常模比对产生的许多结果有悖于客观现实。第二,许多现有的心理健康评估多为消极性的测评,缺乏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适宜量表。
  心理测评结果使用不当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新生入学后必须参加高校组织的体检,但由于体检项目中缺乏心理健康水平评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体检复查中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大学新生在大学阶段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其实是中学阶段心理问题的延迟表现[12]。由于高考体检缺乏心理健康检验的环节,导致部分中学时代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入高校,而入校后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结果只能作为学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不能成为拒绝心理障碍患者入学的依据,给高校日后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带来巨大压力。第二,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仅仅是建立在对大一新生进行一二次心理测试的结果之上,并把这一二次的测评结果看成是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长期使用。然而,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各类数据都应该适时采集,不断更新。第三,完全地、单纯地依赖和迷信获得的测评数据,缺乏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诊断,导致临床上的误诊或漏诊。
  3. 4 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 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的机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管理人员要么惊慌失措,要么无动于衷;二是没有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高度关注并进行日常监控,导致惨案时有发生;三是缺乏畅通、快速、有效的转介渠道,不能使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四是缺乏对危机当事人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
  3. 5 缺乏网络咨询的实践与研究 截止2009年6月,全国1 983所高校全部建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是其中部分高校却把心理咨询室当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咨询的单一活动。2009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为全省各类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模板与范式。然而,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8日通过网络登录这16所示范中心、调研它们的网络咨询功能时却发现,示范中心大多数缺乏网络咨询的实践与研究,其中25%的中心没有自己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站; 56. 25%的学校在其学校网站首页上没有心理健康网站的链接; 87. 5%的中心没有在线实时咨询,而网上在线实时咨询却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让处于极端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有可能获得及时的心理援助。
  4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2] 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1): 153-154.
  [3] 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9(5): 79-82.
  [4] 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 2006(Z3): 52-53.
  [5] 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25-27.
  [6] 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 2010(2): 23-24.
  [7] 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 28(2): 146-148.
  [8] 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12.
  [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 2006(12): 36-38.
  [10]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7): 65-69.
  [11]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12): 2327-2329.
  [1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 2009, 5(8): 172-174.

沙巴体育_沙巴电竞平台-app下载官网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试析大学公共体育课中恐惧心理分析

试析大学公共体育课中恐惧心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恐惧 外部控制 自我控制 论文提要:学生的恐惧心理在瓷共体育谈甲香运存在着。但是可以克服的...